初春的清晨,天色亮得更早了。代方旅和往常一样,习惯起床后先到牛棚里看看,喂喂草,抑或打扫牛棚里的卫生,这已成为他多年来的习惯。
2014年6月大学毕业后,代方旅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初入社会的他想法很简单:“农村人,想回到农村。”
可回乡能干什么?资金从哪里来……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差点困住这位年轻人的脚步。在大学里,代方旅学习的是畜牧养殖。学以致用,他想从事畜牧养殖,把所学用到生活和工作。
“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我掌握了畜牧养殖的理论知识,但还需要到实践中去总结经验。”深知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代方旅创业的劲头儿更足了。回家与父母亲戚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家人支持后,他在印江自治县中兴街道夫子坝村流转了一片土地,修建了牛棚和办公场所。当记者问到为何是养牛而不是其他牲畜时,代方旅侃侃而谈道:“养牛的市场行情更稳定,价格不会出现太大波动。而且牛比其他牲畜要少很多疾病……”
肉牛养殖投资大、利润薄、周期长,创业八年来,代方旅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金。2019年,连续亏损四五年的代方旅,曾一度怀疑起自己当初的决定。“当时我发现一个现象,喂着喂着棚里没有牛了。”当家庭农场规模不断扩大,缺乏管理经验的弊病便逐渐暴露出来。
不服输的年轻人身上带着一股闯劲,有养殖技术和经验,成功是迟早的事。机会往往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年,该县推出“助保贷”政策,专门针对养牛户。得到政策的支持,代方旅抓住机会,积极与金融机构协调,从邮政银行贷款160万元,这才化解了养殖场的危机。去年,养殖场开始逐步走上正轨,出栏肉牛70余头,年收入达30万元。
“年轻人要脚踏实地地干,实实在在地做事,在我遇到困难时,别人才愿意帮助和信任我。”对养殖的热情和实干,让这位90后在关键时刻得到他人的帮助,走向成功。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代方旅深知农民生活的不易。这些年,他带动周围村民种植牧草,增加群众收入;2021年,该村把50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入股到养殖场,从2023年开始分红。
夫子坝村副支书陈帆说,这位年轻人有担当,是干实事的人才,村里的发展需要靠年轻人带动。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
“目前,印江肉牛养殖业出现断层的情况,多数是五六十岁的人,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很少。”代方旅希望通过自己把肉牛养殖业做成功后,吸引更多和他一样有知识,接受新事物能力更强的年轻人一起推动产业的发展,把最前沿和最先进的技术用于肉牛养殖,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蔡茜
编辑韦依
编审田旻佳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