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的话
历经十余年探索实践,贵州省凤冈县闯出一条肉牛产业兴旺的新路子,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其积淀形成的“六方合作”“家庭牧场”“种养循环”“一二三产融合”等产业融资、养殖模式、生态环保、融合发展创新做法,为山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探索经验。
牛羊产业是贵州主导发展的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在当前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凤冈的做法可供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特别是从事产业工作的干部和群众学习和参考,天眼新闻记者通过深入凤冈基层一线蹲点采访,推出有关肉牛产业的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资料图片)
“今年卖了多少头牛?收入多少?”
“今年前8个月,卖了300多头牛,约有四五十万元纯利润吧!”
“一年下来呢?”
“八十万元没得问题。”
嘿嘿的一脸笑着,看上去,35岁的陈礼显得底气十足。在进化镇黄荆村乃至凤冈县,他算得上一名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养牛大户。
五年前,因市场影响,从养猪改行养牛,投资88万元将3000平方米的猪圈改成牛圈,专营育肥牛生意,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家庭牧场主。
可是,当牛圈及青贮料房、窖池一应设施修好了,手里剩下的钱只够买10头架子牛。到农村信用社贷款,由于没有财产抵押,凭当时信用等级,只贷到了5万元,向亲戚朋友借,杯水车薪,帮不上大忙。
始料未及。买牛上栏和购饲料的资金严重不足,看到空空荡荡的牛圈,他心里慌得像牛脚在踢。咋办?
迷茫之际,在镇、村干部和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干部帮助下,他的养牛场进入县“六方合作”名单。通过银行评估,他用10多头牛作活物质押,贷到了10万元,又买了10头牛补栏。他说,一头价值1.5万元的牛可抵贷1.5万元现款。本来呢,用活物作抵押,按银行规定,是贷不到款的,但通过签订的“六方合作”协议,居然解救了一时的困难,这是他万万也没料到的。
让他更高兴的是,这笔贷款没有按月让他先付利息后还本钱,而是待卖了牛赚了钱再本息一起还,最短半年,最长一年。于是,每当卖牛赚了钱后,他及时还了银行贷款,贷了还,还了贷,靠的都是“牵鼻子”。诚信是金,随着信用等级不断增高,贷款额度不断增大,资金积累也不断增加,就这样“滚雪球”式增加养殖量,自然圈里的牛儿多了起来。正是这个不同于普通金融贷款还款的信贷方式,他赢得宝贵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开始发展和扩大规模的时候,特别需要资金支持。”陈礼深有体会。
“半年到一年时间,育肥一头牛可以赚3000元到6000元不等。”他说,去年,他的养牛场买进卖出600多头,今年到目前卖了300多头,通过不断的补栏,一年四季没有空档和空闲。
与其他养牛不同的是,陈礼育肥的牛多从北方买来,前不久,坐着飞机到吉林省长春市,花了100余万元买了100头牛装了一大卡车,历时半个月时间,一路亲自护送回家。这笔数额百万余元的资金全靠“六方合作”的成员之一“银行方”鼎力支持。而今,贵阳银行授信276万元,工商银行、农商银行、富登村镇银行分别授信30万元,“额度充足,中途不还利息,利息也有优惠,资金好用。”陈礼说,不再为融资发愁啦。
“六方合作”带给陈礼的利好不仅仅在于此。按照约定,这些年,他的家庭牧场养的牛全部参保,每头牛得到政府保险补贴,他只付135元便能保1.5万元。有了保单质押,解了风险之忧,这大大增强了他的信心。在政府政策支持上、在生产技术指导上、在龙头企业市场带动上,他说他尝到了太多的甜头。
如今,五年时间,执着念好“养牛经”的陈礼,这个过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农民,而今赶着牛儿奔上幸福的生活,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曾几何时,“融资难、融资贵”是不少养牛农场主迈不过的一道坎,“不愿贷、不敢保”是银行、保险部门的一大心病。这是一对两难的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无抵押、诚信、风险等等。如何消解这一制约瓶颈,需要深层次破题。
金融创新服务迫在眉睫,“六方合作”应势而来。早在十年前,凤冈县就开始试水探索,特别在近年全省的试点中,探索实践的力度前所未有,推广提升的速度大大加快。
源于凤冈走向全省的“六方合作”基本要义在于“24字”:政府推动、部门服务、龙头引领、农户主体、保险增信、银行放贷。
这其中,金融信贷是核心。其操作流程是:龙头企业、家庭牧场主及养殖大户申请贷款→地方政府组织推荐→银行调查审批→牛只活体抵押→保险风险缓释→银行审批放款→贷后共同监管→到期还款。
随着“六方合作”深入推进,这一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的综合立体模式,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生动地回答了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钱从哪儿来”的客观问题。可贵的,一批金融产品关联产业深度,比如贵州银行开发的“新农贷”,兴业银行开发的“兴牛贷”,等等,这一创新经验正向全域农业方向开放和延伸。
六方发力,六方合围。“六方合作”的驱动力是多维度的。
政府主导——防范化解统筹不力风险。凤冈县成立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县委常委任班长的工作专班,制定出台肉牛产业“六方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工作推进方案、“四信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以及目标细化清单,锁定行政部门服务、保险机构承保、金融机构出资、黄牛集团搭台、农户种草养牛等各方工作重心,全面实行县镇村三级包保责任制度,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定期调度、定期督查、定期考核,形成举全县之力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强大合力。
部门主服——防范化解技术缺乏风险。县肉牛产业发展专班、县相关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部门、镇街技术能人、龙头企业技术人员组建指导服务团队,对标解决肉牛养殖过程中养殖技术缺乏、防疫技术缺失和环保措施不到位、圈舍修建用地难等问题,全面推行“干部+专家+龙头企业”三位一体包片包村包组包户制度,全周期开展“专家培训乡村能人,乡村能人培训农户”,紧扣防疫、兽医、养殖等技术培训关键,形成技术培训+技能考核+现场验收“三位一体”技术培训机制,技术培训不合格不养牛、技能考核不达标不养牛、现场验收不过关不养牛,确保大多数散户种草养牛的科学性和成功率。截至目前,全县已成立肉牛养殖技术专业服务团队167人,开展技术培训48次,上门服务386次。
企业主推——防范化解市场变化风险。充分用好贵州黄牛产业集团凤冈SPV公司在专业人才支持、政策项目倾斜、融资贷款担保和规划种植牧草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公司“控牛源、保供给,供饲料、降成本,包技术、防风险,补链条、强体系,做标准、树品牌,拓市场、增效益,构模式、破瓶颈”作用,联合大冈集团、龙滩口集团、禾木农业等公司或合作社组建凤冈肉牛发展联盟,探索推广能繁母牛技术服务型、利益联结型、质押入股型、合作共赢型、托管分红型等利益联结模式,实现牛源保障托底、市场销售托底、技术服务托底、饲料供给托底良好格局。
保险主担——防范化解自然灾害失控风险。探索开发“异地投保、见牛投保、即保即效”肉牛生育保险、商业保险等多种保险产品,降低购买牛、运输牛、养殖牛等各环节风险。通过政府财政补助与养殖户自付双向结合,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养殖户投保,有效防范化解因疫病或其它灾害而“跌倒爬不起来”风险。
银行主创——防范化解资金错配风险。以“活体抵押、保单质押、按需授信、专户专账、协同监管、封闭运行、滚动发展、风险可控”为核心,创新实施评信、增信、用信、护信“四信工程”,打好“组合拳”,搭建“银企融合”肉牛养殖信贷平台。统筹整合贵阳农商银行、凤冈农商行等资源,创新开发“生物资产抵押+保单质押+科技赋能”的“见牛贷”,以用1年还利息、4年还本息的“1+4母牛贷”和“兴牛贷”“牛链贷”等金融产品,为养殖户提供方式多样、灵活便捷的信贷产品。
农户主体——防范化解责任错位风险。按照有意愿、有劳力、有圈舍、有土地、无违法行为、无失信记录的“四有两无”标准,以“适度规模(家庭牧场和养殖小区)、种草养殖、自繁自养”为主,指导农户将老牛圈、老猪圈、老校舍、老屋基等闲置资产按标准进行改扩建,利用撂荒地和闲置土地种植牧草降低养殖成本,有效化解产业发展与土地空间制约的矛盾。
“六方合作”春风化雨,凤冈县牛产业景象形势喜人,示范镇、村、户“三级联创”如火如荼,家庭牧场、自繁自养、种草养牛“三为主”渐入佳境,产值产量、质量品质、三产融合、金融支持、资源配置实现“五突破”,跃然跻身全省前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其伦 王丹灵
图片由凤冈县农业农村局提供
编辑 娄勤丽
二审 李杰
三审 陈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