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环球快播:白云区聚力“一圈两场三改”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收获幸福
发布日期: 2022-10-21 16:30:10 来源: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秋日午后,阳光正好。63岁的李成敬吃完饭后闲步在泉湖公园的小道上,他居住在云晖社区白云中路25栋,作为土生土长的白云人,目睹了家门口翻天覆地的改变。


    (资料图)

    “在我们社区,15分钟的步行范围就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医疗、购物、文化等方面的服务,真是太方便了!”李成敬对云晖社区“15分钟生活圈”的打造赞不绝口,这样的日子让他感到舒服、舒心。

    好日子得益于好政策。2021年,贵阳市全力推进实施“一圈两场三改”建设,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打造15分钟生活圈,建好停车场和农贸市场“两场”,加快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三改”工作。

    白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改变,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圈”出社区百姓的幸福生活

    每天清晨,热爱锻炼的李成敬早早起来,先跑步到白云区政府广场,之后再步行几分钟,到离家不远的大山洞农贸市场买菜。

    空闲时,他则到云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参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里面不仅有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还有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在这里,通过志愿者的引导,我可以写写书法,看看书,遇到乒乓球爱好者,还能和他们切磋球技。”提起家门口的便利,李成敬乐呵呵地说。

    白云区大山洞街道云晖社区地处白云城市中心,面积约1平方公里,常驻人口3043户8416人。李成敬告诉记者,社区的环境好、生活便捷,平常活动的圈子不超过15分钟的路程。“到地铁站步行2分钟,到大山洞农贸市场7分钟,到白云一小二小、白云一幼二幼、白云心血管疾病医院只要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真正‘圈’出了我们社区百姓的幸福生活!”

    云晖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朱荣梅告诉记者,李成敬提到的云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虽然面积不大,但设施设备非常完善。自贵阳贵安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以来,云晖社区对标对表将社区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便民办事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芳芳聊天室、爱心驿站、儿童之家、青年之家、人民调解室、养老服务站等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了云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其中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设置了健康体测区、有氧心肺区等健康区域,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体质测试、基础健康检测、休闲社交等“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为社区长者带来健康促进,打造15分钟运动健康生活圈。

    芳芳聊天室

    云晖社区养老服务站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白云区云城1生活圈。

    家住云城尚品A1组团的李庆勇是遵义人,由于就职的公司位于粑粑坳附近,为了就近上班,2020年他把房买在了白云区。

    “我们这里有多功能运动场、生鲜超市、农贸市场、卫生服务站、文化广场、公园 ……方便得很!”李庆勇平时工作忙,顾不了家,提起15分钟生活圈的便利性,李庆勇竖起了大拇指,“4岁的女儿就在楼下上幼儿园,旁边就是白云区第十五小学。平时父母接送完孩子后,还可以到楼下的合力超市买菜,如果生病了,在家门口社区医院就能看病,更不用提各条线路的公交车了,四通八达,有什么生活需求,在社区里基本都能解决。”

    云城街道办副主任吴晓辉告诉记者,云城1生活圈现有9000多户人口近3万人,规划服务人口5万人,居民最多步行15分钟就可以享受到衣食住行、文教体卫等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增强了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云城街道办还将带动就业作为“一圈两场三改”重要抓手,创办“融乐”创意坊(手工作坊),解决辖区具有一定手工基础的失业待业妇女就业问题。截止目前,“融乐”创意坊举办蜡染、手工等课程培训40余次450余人次,居民已具有制作蜡染、扎染、编织、盘扣等60多种手工产品的能力,“线上+线下”在售百余种产品,已售手工产品4200余件,收入10余万元,帮助了70多名妇女的就近就业和增收,提高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家住云城尚品A1组团的李庆勇

    云城1生活圈篮球场

    农贸市场变“靓”像逛超市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农贸市场是一座城市烟火人间的生动名片,小市场连着大民生,这里事关老百姓的菜篮子。

    家住贵安花园的何超芬阿姨,每天只需步行5分钟就能到大山洞农贸市场买菜。“以前这里比较脏乱,烂菜叶和污水遍地都是,经过改造,不仅干净整洁,而且分区合理,买起菜来更舒心。”何超芬告诉记者,跟改造前相比,农贸市场里的环境提升明显。

    大山洞农贸市场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经营户200家左右,农贸市场提质改造以前,存在设施陈旧、环境脏乱、道路拥堵、电线乱搭、采光不佳等问题,环境卫生堪忧,居民购买体验感较差。

    据大山洞农贸市场负责人孙丽杰介绍,2021年7月15日,大山洞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工程拉开了序幕,9月5日开市。市场现有345个摊位,投入改造资金400万元左右。

    进入市场,蔬菜、水产、肉禽、粮油、水果、豆制品等分区分类整洁有序摆放着。

    “想不到菜市场变化这么大,环境变好了,大家买东西也觉得安全放心,我们现在买菜就跟逛超市一样的!”何超芬说,改造后的农贸市场“烟火气”与“颜值”并存,真正“改”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食杂铺老板章伟林在这个市场干了20多年,她告诉记者,呆的时间长,有感情了,她感觉这里就像自己的小家一样是需要爱护的,市场改造后,卫生得到极大改善,环境好了来光顾的人自然就多了。

    干净整洁的蔬菜区

    食杂区

    在停车场建设方面,白云区合理确定停车设施规模,增加停车设施供需矛盾突出区域的车位供给,细化公共停车位增长指标,补齐停车场短板,解决好停车场不规范、车位紧张、地下空间利用不够等问题。

    10月18日下午,记者走进贵州省骨科医院白云院区停车场,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停车位,通道宽敞明亮、干净整洁。

    市民宋梓明早上陪家人到医院看病,刚转了一圈发现地下停车场空位很多可以停车,很方便。

    “医院能挤出这么多停车位,不容易啊! 以前去医院看病都要兜圈圈,停车位‘一位难求’,这个停车场管理规范,车位多,节省了患者很多时间,还设置了充电桩,特别人性化。”宋梓明说。

    据白云区公路管理所所长朱刚介绍,省骨科医院白云院区停车场共计建设停车位955个,108个充电桩,面积3万余平方米。停车场于2021年开建,2022年2月建成使用,缓解了停车难、乱停车问题。

    “停车位增加后,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减少了不少,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落实得非常好!”停车位的陆续增加获得当地居民们的点赞。而这,只是白云区推进“两场”建设的缩影。

    贵州省骨科医院白云院区停车场

    贵州省骨科医院白云院区停车场内的充电桩

    让“老居民”乐享“新生活”

    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变化的,还有白云区泉湖街道中航标小区的居民们。

    中航标小区成立于1998年,辖区面积0.47平方公里,共有41栋居民楼,111个单元,1332户,常住人口2790人。

    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区出现基础设施破损、排水管网老化、停车配套不全等情况,给居民们带来了诸多不便。2021年,白云区围绕补短板、提品质,着力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工作,于去年7月启动实施了中航标小区提升改造项目,并在年底竣工。

    中航标小区

    “你看看,我们这个老旧小区大变样了! 楼内干净整洁,楼外绿树成荫,每家每户换了更牢固的室外雨棚,住在这里真是太幸福了!”家住中航标小区的朱德玉阿姨向记者描述小区改造后的景象。

    改造后,中航标小区不仅停车方便,还设置集中智能充电桩,每栋楼下均设置了健身器材,入户口还特意装了扶手,方便老年人搀扶。

    据泉湖街道中航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婷婷介绍,此次对中航标小区的改造,主要对雨水管网、排污系统、电力系统、路面围墙、屋顶防水、绿化进行改造,新安装了雨棚、晾衣杆,新增垃圾分类设施45组,新增照明设施102盏,新建多功能运动场一个,儿童娱乐场所1处,新安装了健身器材97组,新增无障碍设施41处,停车位从500个增加至802个。基础设施环境完善提升,小区功能配套更加齐全,改造后的小区让辖区老百姓很满意。

    今年80岁的居民李瑾怀每天吃完饭,都习惯出去遛一圈。她上世纪60年代跟着厂里到贵州,90年代到白云,在中航标小区同样住了二十多年了。

    李瑾怀告诉记者,以前小区环境不好,改造后基础设施齐整、功能齐备、服务齐全,改造中还将三线精神、中航记忆、匠心文化等融入小区氛围,让她很感动。

    中航标小区毗邻白云公园、三矿农贸市场、白云区医院,既可以办事、看病,还能够享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这样的日子让李瑾怀充满了幸福感。

    中航标小区老年人比较多,生活比较节俭,废旧的纸箱、塑料泡沫等垃圾舍不得丢。为此,小区结合实际打造了集便民服务、回收利用、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小屋”便民服务站。

    “居民可以把家里不用的旧衣服、纸壳、旧报纸、易拉罐等,按照分类拿到‘绿色小屋’换取相应的现金和积分,达到一定的积分后可以换取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陈婷婷介绍,“绿色小屋”的建设,有效引导了居民学习垃圾投放和分类政策及知识,树立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解决了小区内阳台及楼道堆放杂物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让小区居民有了更为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

    垃圾分类绿色环保屋

    “改”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声声发自内心的称赞,充分体现了“一圈两场三改”是一项民生工程、暖心工程,“改”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白云区坚持“一圈两场三改”是民生工程、“一把手”工程要求,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区、街道、居委会、网格“四级”党员干部带头抓实抓细“一圈两场三改”。

    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效于民,切实提高群众知晓率、满意度。一是提高群众知晓率。多形式开展宣传,分阶段开展民调,设计制作“明白卡”、“手绘图”等宣传资料,围绕群众“知晓、参与、监督、满意”建立民意调查工作机制,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聚力一圈两场三改”等专栏,精准解读相关政策,将项目谋划情况、推进情况、完成情况及时向群众展示;二是提高群众支持率。通过12345平台、融媒问政、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督导暗访等渠道,利用群众见面会、座谈会、坝坝会等形式,多元化、多层次听取群众意见,精准建立民意调查清单,让人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工作“打收条”,不断构建辖区共建的良好舆论氛围;三是提高群众参与度。加大入户走访频次,借助“指尖白云”APP、微信等平台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截至项目谋划前,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共计走访6万多户,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收集到群众意见建议16.6万条,按照急难愁盼和轻重缓逐条梳理归类,作为项目谋划、资金需求、责任落实的相关依据,最终形成了9个生活圈的“一图一表”,109个项目的项目清单,20.1亿元的资金清单。

    下一步,白云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一圈两场三改”作为民生工程、良心工程、干部作风工程,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应民之所想,解民之所急,以义不容辞、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良知,抓规划、抓建设、抓保障、抓成效、抓共建共治,让人民群众享受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建设让人民享有幸福美好品质生活的品质白云。

    民生来自“民声”,民生连着民心。“我们老百姓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都是因为党的政策好,国家建设得好,好日子有奔头啊!”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幸福,让越来越多的白云区居民,对未来的日子有了更多美好的期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奇 申凌

    编辑 徐颖

    二审 贺韬

    三审 赵宏斌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