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在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宁西街道景宁小区,好嗨哦服饰有限公司制衣车间,平车缝纫机的运转声此起彼伏。
(资料图)
热闹的车间里,老板彭应斌一边拿起火柴棍大小的木条,点胶填补表面缺损的半成品,一边指导旁边的女工。
彭应斌在吹干补胶完毕的半成品
“(缺损面积)小的补一下,(缺损面积)大的拿过去重新加工”,然后指着一堆衣服对另外一个女工说道:“你去把那些衣服打一下包,明天发货。”说完随即投入到补胶当中。
返乡创业4年多,工人从9人增加到50多人,车间从60多平方米增加到400多平方米,平车缝纫机从6台增长到四五十台。在彭应斌的制衣车间上班的,清一色都是女工。“当初我们选择返乡创业,就是考虑到让留守妇女有事做,还可以照看老人和孩子。”
呵护亲情,漂泊游子返乡创业
2018年,浙江,在服装厂做管理的镇宁小伙彭应斌遇到一道难题。
“小孩在家一直是老人在带,自己带得少的话感情淡。但是出去打工的话,就没办法带他。”
看着从湖北远嫁镇宁的妻子,遥想留守在家的孩子,彭应斌心一横:回家。“打工的话就只能解决温饱,我们都比较年轻,回来创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空间。”
早年在外闯荡,开过店、洗过车、卖过衣服和农产品,彭应斌和17岁就投身制衣行业的妻子梅婷商量,最终确定从熟悉的服饰代工入手。
生产车间运行的机器
同年,夫妻俩带着打工攒下的十多万元,在县城的镇坝路盘下一个面积60多平方米的店面,购置了6台平车缝纫机,招募了9名工人,开始了创业之路。
“资金和场地受限,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接一些本地生产少数民族服饰的订单。”
照顾老人孩子的目标已经实现。随着企业逐渐走上正轨、订单量渐渐增加,60多平方米的车间愈发捉襟见肘。
反哺家乡,“娘子军”迎来“领头雁”
“之前在家带孩子没有收入,现在到服饰公司上班方便带孩子,还可以挣钱补贴家用。”去年3月,搬迁户叶小敏来到彭应斌的公司上班,说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满是笑容。
当彭应斌夫妇的公司起步的时候,叶小敏一家从老家搬到景宁小区。彼时,景宁小区正在打造扶贫车间,解决搬迁妇女的就业问题。
景宁小区的生产车间,楼上就是搬迁群众的住房
后来,四处寻找场地的彭应斌将目光投向了5公里外的景宁小区。经过多次协商,2019年,公司搬到了景宁小区。
“订单的话我们不愁,愁的是工人和场地这一块。”公司搬家享受厂房三年免租金的待遇。随着规模的扩大,车间增添了几十台平车缝纫机,产能得到极大提升。因此,公司招聘了小区大量搬迁妇女,开展了为期数月的岗前培训,手把手教会女工每道工序所需的技能。
生产车间的女工
“车间工作是带技术性的,不是随时过来就能做。那些带孩子不能到车间上班的就把原材料拿回家,自己在家里做。”公司扎根景宁小区三年多,带动50多名妇女就业。工人平均每天收入120元左右。
“我们的平台,让带孩子的妇女有个班上,家里的小菜钱也有了,总比在家闲着要好。”彭应斌说道。
追求突破,“小车间”升腾“就业梦”
“成功是留给准备好的人!”“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是起跑线”彭应斌微信里的两句话,表现出他渴望突破、不安于现状的一面。
创业四年多来,工人从9人增加到50多人、车间从60多平方米增加到400多平方米、订单也从生产少量民族服饰变成外贸大单,但夫妇俩仍不满足。
生产车间一角
“代工靠走量,出货量多就赚得多。”彭应斌介绍,生产的辅料、设计由上游公司完成,自己只需把成品交付给对方,但要想稳定带动就业,就要稳住外贸大单。
订单多、生产忙,需严格把控出货量、产品品质、出货时间。“特别操心,稍有不慎风险就在我们的这边。”作为妻子及事业上的助手,梅婷要求工人,认真细致按时做好每一道工序。
平车车间忙碌的女工
尽管成立只有短短四年,但由于工作稳定,每年都有大量人员到公司求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刚过不惑之年,彭应斌计划“下一步就想把车间扩大,继续为带动就业做一点贡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海钦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