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95后”杨艳花了十多万元购置了一台自动绣花机子。4.5米X1.2米的布料,平包针绣法,机子运行12个小时就可以绣完,大大提升了她的苗绣工作坊的效率。
“这批货是县城里的订单。目前我们主要是以线下订单生产为主,我一个人就能操控一台机子,不仅方便,还大大节省了时间成本。”在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街道苗家哆咪彩印绣工作坊,负责人杨艳一边熟练地操作绣花机,一边告诉记者,“我负责图案设计、仪器操控和产品销售,婆婆负责传统手工艺缝制。别看我们工作坊小,但也配备了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工艺,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资料图】
2017年,新婚不久的杨艳和家人从原三宝乡搬迁到晴隆县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易地扶贫安置区。搬新家,改新业,自从搬迁到阿妹戚托小镇,在社区帮助下,杨艳和婆婆开了一间苗绣作坊。丈夫放弃外出务工,也在社区运营一家汽车维修门店。只要人勤快一点,一年下来,在家门口也能有几十万元毛收入,这是杨艳没想到的。
不仅如此,从小喜欢跳舞的杨艳,两个月前成了阿妹戚托艺术团的新成员,每天晚上都会准时参加节目排练和演出。
“舞台就在我们身边,能把我们最纯正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一起分享,真的很开心、很自豪。我们的新家园就业机会多,一家人也能够在一起,真的很有幸福感。”除了自家门店生意,每天的节目演出成了杨艳的第二职业。
近年来,三宝街道结合国家AAAA级景区阿妹戚托民族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充分挖掘阿妹戚托、芦笙舞、苗族蜡染、刺绣、布依族服饰等民族文化特色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创业就业孵化园,实现民族文化多元业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政策的精准推行,阿妹戚托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集合效益日渐凸显,杨艳和婆婆经营的苗绣工作坊生意越来越红火,如今在新家园,杨艳家里也增添小成员,一家5口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声有色。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为了充分保障搬迁安置区群众就业,三宝街道不断丰富发展积极的就业保障,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通过三宝产业园区、创业就业孵化园、劳务输出引导、产业项目建设、公益岗位扶持等多元渠道吸纳、拓展、引导就业,同时加强全员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强化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扎实巩固提高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率,提升群众就业质量和就业收入。
截至目前,三宝街道阿妹戚托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共有劳动力人数7284人,稳定就业人数为6919人,就业兜底帮扶767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率10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采丽
编辑 李娟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