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桃林镇的春天(一)丨 红粱的“新生”
发布日期: 2023-04-07 16:32:42 来源: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行走在遵义市习水县桃林镇各村寨,感受村庄的过去与现在、变化与生长。

    ——题记

    写在前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黔北东南边陲要镇桃林,原称放牛坪。土地破碎,山路陡峭,很多地方过去甚至不适合居住。

    镇政府就隐藏在接近山顶的一块平地中,这里多云雾天,冬长夏短,迟亮早黑。散落在山中褶皱里的9个村居,常年隐身于云雾之中,亦如世外桃源。

    地处黔北高地,这里的春天比别处来得要晚。记者走访中得知,很长一段时间,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带着幼小的孙辈留守村庄。缺少了青壮的村寨多年未曾生长,年深月久的木土房子一度是凋敝的黑色。

    6年前的初秋,脱贫攻坚在这里展开。2020年的初秋,通过第三方验收,桃林成功脱贫,2022年,当地以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为抓手,因地制宜做强“一村一业一品”,高质量发展迈开新局,桃林镇28272人正在不同程度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曾经贫瘠的村子赶上了急速行驶的时代列车,桃林镇用3年时间,把积年的贫困甩在了身后。带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人们修通了村道,扫净了蛛网,种起了红粱、特色水果,开起了麻羊加工厂,年轻人返乡直播带货农家的腊肉。2022年,全镇9个村(居)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累计367余万元,纯收入累计102余万元。新的山歌唱了起来,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渴望、新的人在蓬勃生长,开启了热气腾腾新生活。

    2023年的这个春天,记者走访了桃林镇里的几个村寨。大娄山里,春在层峦叠嶂中渐渐生发,道路两旁,桃花、李花、山茶花、油菜花……花色与青山交织,宛如一幅秀美的画卷。闻着山间的花香,记者拜访了村里的老人、青壮年和孩子,与他们聊起了村里产业发展带来的改变,以及他们正在被改写的命运和正在展开的新生活。

    桃林镇风光图

    3月22日,兴隆村的第一缕炊烟从郑兴勇家的屋顶上升起。厨房内烟火缭绕,老伴在灶台前双手持铲,把锅里的腊肉炒得虎虎生风。

    “早上就吃这么好?”

    “现在顿顿吃肉正常得很嘛。”郑兴勇乐呵呵地说,“今天简单吃点,因为要赶早去村委会排队。”他说,接村主任通知,当天是习水红景仓储物链有限公司到村里签约新一年茅台酒用高粱种植收购合同的日子,所以要赶早,否则就要排老半天的队。

    习水红景仓储物链有限公司和村民签约新一年茅台酒用高粱种植收购合同现场

    郑兴勇今年55岁,孩子们在天津工作,家中就他和老伴两人。但这几年靠着种植红缨子高粱(俗称红粱),老两口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不比我儿子在外面赚得少。”聊起现在的生活,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我种植了30多亩的高粱,产量一万七千多斤,每年收入有9万多元,相当满意,现在党的政策好,习酒公司和茅台酒厂固定收购,只要勤劳,土地不会负人的。”郑兴勇介绍。

    早饭后,记者随同郑兴勇赶到村委会,但室内还是挤满了人。大家围在工作人员四周,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

    村民签约新一年茅台酒用高粱种植收购合同现场

    签合同、填写银行账号,一番行云流水的操作后,完成签约的村民坐在村委会院坝里开始唠嗑。

    “我种得少,一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

    “我也是差不多五万块。”

    “自从茅台酒厂固定收购我们的高粱后,我这65岁的人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我很满足了。”

    ……

    在村民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聊中,种植高粱,如今在当地是一笔很划算的经济账。也让记者深切感受到,平凡生活中意外之喜可遇不可求。现世的美好,多是勤劳智慧的孕育。

    在不被大自然眷顾的贫瘠土地上,一份普通美好的背后,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苦难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站在兴隆村村委会,目之所及皆是典型的山地。青山一座连着一座,这里也是典型的纯农业乡镇。兴隆村党支部书记陆勇感慨说,曾经在这里“一袋肥料累倒一个汉,一包盐巴要走大半天”。

    过去,祖祖辈辈靠天吃饭,主要靠种植玉米,红粱只作为副作物捎带种植。

    不过,原本寂寂无闻的红粱,其价值在这些年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陆勇介绍,近年来,习酒公司和茅台酒厂用粱需求激增,价格也高。当地党委政府决定因地制宜,紧紧围绕白酒产业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高粱种植,按照“订单引领、集中成片、规模发展、提质增效”思路,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红粱基地建设有机结合,使高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今天,仅兴隆村168户人家,就种植了1100亩红梁。

    “老百姓比种植苞谷划算得多,高粱是订单式种植,不愁卖不出去,所需要的有机肥料都是公司供给,老百姓就只是出人工成本,一个家庭投入两个劳动力,收入能达到9万元,无论如何计算,收入都是过去的几番。”陆勇说。

    往年习水种植高粱丰收图

    “桃林镇旱地较多,红粱过去都是少量套种在苞谷地里,再加上过去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没有这样的觉悟。”说起现在种植红粱带来的增收,村民陆兴说,镇领导班子抓规划引领,抓责任的落实,抓群众的宣传发动,促进群众种植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最终保证红粱种植订单能按质销售。

    “习酒公司和茅台酒厂订单式种植,让红粱焕发了新的生机。”采访中,村民们幸福畅想着未来的生活。

    如今,在桃林镇,沙溪、丰河、永胜、放牛坪、先锋等村子,都是红粱的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29400亩。

    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块地,却有了不一样的变化。春风穿过大娄山深处,红粱“新生”,村民富足,生活繁花似锦。

    相关链接

    【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桃林镇的春天(二)|高山之上崛起的“坝区经济”

    【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桃林镇的春天(三)|龙凤村:当深山腊肉搭上直播快车

    【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桃林镇的春天(四)丨念好“山”字经写活“李”文章

    【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桃林镇的春天(五)丨唤醒2万亩撂荒地种上了方竹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永利

    编辑 龙海若

    二审 何涛

    三审 闵捷

    关键词: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