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匠人·匠心 | 贵航职院食品工程学院院长刘先:烹饪大师的“雕刻人生”
发布日期: 2023-08-08 13:44:56 来源: 当代先锋网

人物名片

刘先,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学院院长,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从事教育⼯作32年,先后获得中国注册烹饪大师、中国餐饮文化大师等称号,在全国烹饪大赛、世界大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金奖、特金奖。成立国家级刘先技能大师工作室、贵州省教育大师工作室、贵州省级刘先技能大师工作室、贵阳市级刘先技能大师工作室。

吟龙入书海,雄鹰擒石飞——在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品工程学院有一个特殊的微观世界,里面有“迷你版”的黄果树、梵净山等贵州知名景点,也有气势磅礴的传说神龙、飞禽走兽,这可不是石雕玉刻或者3D打印。


(相关资料图)

“都是用食材做的。”食品工程学院院长刘先拈着雄鹰的羽毛向记者介绍,“这是面粉做的,那一幅幅盘饰画则是用果酱之类的食材画的。”

几乎所有见过这些雕塑的人都会感到惊讶。眼前的雕塑做工精湛,有些足以以假乱真,如果在坚硬的玉石上完成这样的作品尚且容易,很多人没有想过,食材也能塑形并且长久维持最佳形态。

1986年,来自四川广安农村的刘先开始学厨,第一次拿起菜刀雕刻;1992年,开始从事烹饪教学工作,食雕已成一绝;2010年,参加世界金厨争霸赛获雕刻项目金奖、冷拼项目金奖,并在全国烹饪大赛雕刻项目中荣获全国十佳雕刻师称号;2012年,获评国家级技能大师称号拥有自己的工作室;2016年,作为技能人才被引进到贵州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任教,2017年组建了食品工程学院。

从学徒到国家级大厨,从教师到院长,在人生“逆袭”之路中,刘先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人生值得“精雕细琢”,也看到了用食雕弘扬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以食雕传播中国文化

据了解,食雕在中国由来已久,诞生于祭祀活动中,文献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从“雕卵熟斩之”(注:出自春秋言论汇编《管子》)到“取西瓜镂刻人物、花卉、虫鱼之戏”(注:出自清代笔记集《扬州画舫录》),再到今天多术塑形、无所不雕。两千多年来,中国食雕的原料取材、工艺技法、创作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

“食雕是一种杂糅烹饪、绘画、雕刻的造型艺术,借鉴了木雕、玉雕、牙雕、石雕一众艺术手法,里面还融合了面塑之类的塑形艺术,一般有两种,一种可以观赏也可以食用,比如‘冬瓜盅’,一种专供观赏,比如‘西瓜灯’,也就是‘看菜’。这个手艺从入门到精通,需要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的时间,但要达到顶级水平需要的是水磨工夫。”刘先说道。

刘先举例说道:“起源于国外的翻糖蛋糕,每年都有世界级大赛,深受世界年轻人喜爱,互联网热度一直很高,但它的历史不过两三百年。咱们中华食雕2000年多年历史,主要影响范围还局限在国内饭桌上、国内大赛上,这多少有点说不过去,我们必须努力跟上。”

在刘先看来,厨师不仅仅是“做菜的”,也可以是艺术工匠,厨艺也不仅仅为食客满足口腹之欲、为掌厨者糊口谋生,也可以拥有更高的追求,关于食物的艺术之路中国厨师可以走得更深、更远。刘先希望,有一天中华食雕也可以成为潮流,被更多年轻人所喜爱——首先,要跟年轻人打成一片。

投身教育 传承技艺

2016年,刘先受贵阳经开区邀请,来到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组建食品工程学院。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制造、机电专业为主,未开设服务专业,而刘先的到来,把涉及服务的各专业组建起来了,其中加入了烹饪、餐饮服务以及餐饮管理等更多专业。

食品工程学院的开办很快步入正轨。一方面,刘先以国家级刘先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整合高技能人才资源,在技术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团队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平台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研发产品,特别是在预制菜领域进行研究,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在烹饪教学中,刘先教学生们一边颠勺一边唱歌,根据节奏颠锅挥勺,枯燥的练习顿时变得有趣;在雕刻课程上,萝卜、土豆、花椰菜、白糖、面粉、番茄酱……普通食材在师生们手中化身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人物风景。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为年轻人打开烹饪、食雕的大门。

刘先表示:“我们的就业率在90%以上,学烹饪的孩子来这里一般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但能把工作做成艺术的少之又少,毕竟先谋生再谋业嘛。但现在的食客对菜型的要求在逐步提升,食雕在烹饪大赛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得分点,不管是为了提升技能还是参赛镀金,或者为了更高的食雕艺术追求,在做好食物的色、香、味基础上,完全可以在形、器方面下一些功夫,后面我们将多举办一些烹饪大赛、雕刻大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而在当下,对刘先来说,比雕刻食物、雕琢自己和学生的人生更迫切的是,“雕琢”黔菜。

拥抱时代 弘扬黔菜

褪去教师、院长身份,作为贵州厨师之一,刘先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挖掘地方饮食文化,弘扬黔菜。

刘先出身四川,曾辗转湖北、湖南、江苏、广东、海南、山东等地学艺,精通川菜、楚菜、湘菜、苏菜、粤菜、琼菜、鲁菜等菜系。如同武学家渴望学尽天下武林绝学,来到贵州后,疏通黔菜诀窍,掌握黔菜精髓,将黔菜发扬光大成为刘先的追求。

黔菜根植于贵州高原民间菜系,包括民族菜、民俗菜、土司菜及创新菜,以辣醇、酸鲜、味厚为主要特点,常见的比如烙锅、苗家酸汤鱼、羊肉粉、辣子鸡等等。

通过大量阅读和走访,了解黔菜的历史基础、地域基因,通过拜师学艺,实践操作,掌握黔菜菜式、味型,刘先用七年时间钻研黔菜。随着越发深入的了解,刘先发现:黔菜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融合特征,且融合还在继续。这对于尚无行业标准的黔菜来说是好处也是坏处。一方面,汲取各家精髓,黔菜可以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和适应市场的科学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庞杂无序,则推广发扬后济之力不足。制定标准、挖掘菜肴是当务之急,这需要官方和行业共同发力。

眼下,地方美食撬动舌尖经济的价值日益突出,贵州高度重视黔菜发展,创办中国黔菜研究院,开启行业标准制定,推动黔菜出山,并借助预制菜这一新风向将黔菜推向全国。刘先作为行业专家,也加入了黔菜开发和行业标准审核当中。

在7月举办的首届中国黔菜创新技能大赛暨中国黔菜研究院成立庆典中,刘先担任裁判员,大赛判分的标准不仅限于菜品的色香味形,还被拓展至创新性、主题、艺术、实用、刀工、用料等10余个评分点。不久前,他还受邀前往大方县考察某预制菜加工厂的建设,刘先感到振奋:“回到烹饪本身,传承是必须的,同时,我们也要拥抱时代,拓展渠道,黔菜虽然是后起之秀,但值得被更多人尝到、看到。”

30多年投身烹饪及教育,刘先清晰地感受到时代变迁对行业带来的影响力,在他的理念中,传承与创新并非二元对立,而是食材的烹与食雕刻工艺的关系,精“烹”细作,创新雕琢,可以赋予传统菜系新生。作为黔菜革新、弘扬推动者,“技法需传承,菜肴要创新”,制定行业标准、设计菜式制作标准,刘先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手下有真章,心里有‘菜谱’,眼前有新时代、新技术、新机遇滚滚大潮,还愁黔菜没机会‘破圈’吗?”刘先如是说。

相关链接

匠人·匠心 | 贵州盘江矿机公司工程师常春柱:设备故障手到“病”除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韦倩

二审/李冰

三审/李缨

关键词: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