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娃的口头禅,家长们都有强烈的共鸣。下到小学,上到高中,好像每个孩子说的都差不多,不知道这些口头禅是怎么做到“全国统一”的。
举几个例子,大家平时听到最多的是什么:“那咋了”“受着呗”“包的”“重开”“磕到我甲沟炎了”“6”“啊对对对”“菜就多练”“因为我善”“我嘞个豆”……
感受一下,这些口头禅听着是不是特别让人恼火?
(相关资料图)
@星星说,每次听到“那咋啦”三个字她太阳穴就“突突”地跳:
“你怎么还不写作业?”“那咋了?”
“你怎么还不睡觉?”“那咋了?”
“你东西怎么乱扔?”“那咋了?”
她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小孩都是“一身反骨”,吐槽他没礼貌,他还补一句“受着呗!”
“受着呗”被家长们评为最讨厌的一句口头禅,相比“那咋了”,它还多了一点阴阳怪气。那种敷衍的、略带戏谑的语气,让你感觉所有的关心都是一场自讨没趣。
@S 第一次听孩子说“受着呗”,当场就毛了!“他的一项默写作业没过关,老师要求周末家长督促默写,再拍照给她过关。他的字写得乱七八糟,喊他认真写,不乐意。当时本来想动之以情,就跟他讲‘老师周末还要花时间来看你这些乱七八糟的作业’是什么感受。没想到他竟然说‘受着呗’”。@S当场就把儿子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在她看来,孩子可以犯错,可以成绩不好,但不能如此没有教养,不懂得尊重人。
后来,@S才发现“受着呗”和“那咋了”“重开吧你”一样,是初中生之间最近流行的口头禅。以前说啥,他回“那咋了”,现在换成了“受着呗”。虽然孩子本意上不是怼人,或者说是不尊重人,但客观上给人的感觉就很不好。
有些口头禅虽然没这么“扎人”,但很烦人。
教初中的@杨老师上课的时候问学生“这道题为什么这么做?”,学生莫名其妙地来一句“因为我善。”
这些网络梗不算脏话,老师也不好严肃处理,只能找家长沟通。
@小一昨天就接到儿子班主任的电话,反映他在学校时,老师问他话,他能用一个字回答,就绝不多说一个字。
除了日常对话,孩子的社交场景里也满是这些口头禅。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孩子的微信头像和昵称,她一打开微信看到映入眼帘的“那咋了”就一股无名火,都不想和他说话。
网上有博主把10后的口头禅盘点了一遍,发现大部分家长的态度都是「焦虑」和「愤怒」——觉得孩子是在顶撞自己,挑衅作为父母的“权威”。
儿童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里说过:别轻易给孩子的“随口话”贴上“叛逆”标签。
口头禅也许没什么含义,孩子们只是觉得有趣。
在孩子的世界里,语言的趣味性有时会远远大于其逻辑性。
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在《思维与语言》中写过,很多孩子“ 并不是为了交流而使用词语,更多的是为了词语本身带来的乐趣”。他们会被词语的发音、节奏和重复性所吸引,进行一种“为了说话而说话”的游戏。
像“因为我善”这种短句,不必去深究“为什么善?”,对孩子来说,这些话无关逻辑,纯粹是被语言本身的韵律和新奇感吸引。
无厘头的短句或重复的音节,念起来自带一种莫名的喜感,他们也许只是觉得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表达很有意思。
简短的表达,有可能在彰显自己很“酷”。
在孩子的社交圈里,外露的、夸张的情绪表达有时会被视为“幼稚”。而用极简的、克制的、甚至带点解构意味的词来回应一切,是在宣告: “我足够冷静成熟,不会轻易大惊小怪。”
比如说,班里一个同学在篮球赛上投进了一个压哨三分,对孩子们来说,最“酷”的反应,就是轻描淡写地对他说一句:“6!”
成都圣菲学校对同学们的口头禅做过调研
分析了口头禅的利与弊
孩子大概是在委婉传达“我知道了”。
如果说没什么意义的口头禅只是孩子们的社交“暗号”,那带着“顶嘴”意味的词,更像是一种“软抵抗”。
孩子们是在用幽默和玩梗的方式,巧妙地化解了可能发生的正面冲突。
比如问孩子“怎么还不睡觉?”孩子回“那咋了”,不一定是在表达“少管我”,而是 “我已经知道接下来你要说什么了,别再继续念了,我知道了。”
用口头禅回应,是一种成本极低的「话题终结术」,虽然对家长来说哭笑不得,但往好的想——它不像直接顶撞那样充满火药味,却又明确地传递出“话题可以结束了”“我不想再讨论这个了”的信号。
孩子们做出一种“酷酷”的姿态,背后也许只是对自我边界的守护。
初一的 @曼曼说,她也很烦同学老是把那些话挂在嘴边,但她在极度无语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说“那咋了”,只是想敷衍那个来找自己说话的人,表示“我不想理任何人”;至于“包的”这种话,她也经常说,因为她理解的意思就是“没问题”,只是更加口语化。
对她来说,自己根本没有“叛逆”的想法,这只是每个人不同的说话方式和习惯罢了:“大人不也有很多自己的口头禅吗?”
无法改变孩子的说话习惯,就改变它对自己的杀伤力。
孩子们就算不上网,也会被同学影响,无意间学会一些口头禅,这很难避免。
其实不用太较真,不要代入词汇本身的含义,就跟小孩刚会说话的时候没事就喊“妈”一样。
有很多家长分享了自己的对策,试过有一定效果,团长总结了一下,大家可以参考:
01 |在心里自动把这些口头禅翻译成:“收到”“好的”。只要信息传达了,就把管理的责任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承担后果。
02 | “用魔法打败魔法”:如果孩子问“怎么还不开饭?”就回“那咋了?”等他多被回应几次,自己感到不舒服了,大概率就会减少说的频率。@S家,她会专挑儿子表达不舒服的时候,对着他“受着呗”,说着说着,孩子再也不说这句话了。
03 | 生气“上头”的时候,要区分“是不喜欢孩子的说话方式”还是“孩子真的做错了什么”,如果孩子没有犯原则性错误,其实大部分时候可以选择“放过自己”。
如果孩子在说“受着呗”这类词时毫无分寸,不分场合和对象,就需要明确制止——例如在朋友倾诉、家人认真讨论问题或老师批评教育的时候。要让孩子从一种“无意识”到认识到这个“口头禅”潜在或隐形的伤害。
@Melon 是一个语文老师,她娃也说这些,对此她“看得很开”——她认为学校是个小社会,孩子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接受能力也比大人要快,现在没有人再讲当年的“蓝瘦香菇”,潮流更新快,不会延续太久。
她觉得,家有小学生,反而经常能听到一些有意思的新鲜词。
如果担心孩子丧失语言表达能力,她有几个办法,可以把这些新鲜词引导成有价值的表达。
▍不做孩子的“语言警察”,做“补充翻译”
直接否定孩子的语言,说“不许说这些没营养的话”可能效果不大,可以试着在某些特定场景提供更好的表达素材。
比如当孩子对着风景说“6”时,可以自然地补充,类似“这景色真壮观,颜色很有层次”等。
▍给孩子创造“不自觉说出更多话”的环境
网络用语“低成本、高共识”,所以高质量的语言表达需要时间锻炼出来,要温和地“逼迫”他们去调动思维来组织语言。
平常在和孩子看电影或看书时,用“哪个角色或情节让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来替代“好看吗?”
讨论一个新闻事件时,可以问“你觉得这件事有哪些原因?” ——比如之前我们写过的卢浮宫被盗事件,如果看完只是说一句“离谱”,孩子可能也没有说出更多想法的机会,可以一起探讨一下顶级博物馆的安保系统,被盗物品是什么、盗贼会怎么销赃等需要展开的话题。
要帮孩子积累更丰富的语言素材,除了通过日常无压力的交流,不断引导孩子精准表达外,课外的深度阅读也很关键。
语文教育专家温儒敏认为,与其纠结禁用网络词汇,不如有空的时候引导孩子沉下心读整本书。口头禅可以是一种生活中的“网络方言”,平时只要积累一定的深度表达,两者并不冲突。
精彩推荐
-
1怎么打开电脑路由器设置?初次设置无线路由器方法是什么?
-
2路由器如何设置提升网速?学校寝室路由器无线怎么设置的?
-
3电脑没连路由器却能进入路由器界面?电脑无法进入路由器?
-
4把电脑变成无线路由器怎么弄?台式电脑如何变成无线路由器?
-
5重新启用U盘的技巧有什么?U盘提速的技巧有哪些?
-
6如何安全的使用U盘?U盘日常使用的技巧有哪些?
-
7曲面显示器怎么选择?曲面显示器和平面显示器的区别有什么?
-
8安卓设备型号和名称可以改吗?安卓手机如何修改手机IMEI串号?
-
9地址和域名是什么关系?互联网域名是商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错?
-
10Linux获取文件名称和文件路径并写入txt?linux下exports文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