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探索实践戒毒管理服务从“墙内”强制隔离戒毒向“墙外”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拓展,积极开展“专地融合”工作,安排戒毒民警进驻社区,以专业服务助力地方开展禁毒戒毒工作。
“专地融合”工作开展以来,全省解戒离所人员操守保持率不断提升,重点整治地区、预警关注地区全部“摘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助社康人员子女入学
去年9月,借助省戒毒局搭建的公益助学平台,小丽(化名)成功入读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中专部)幼师专业。
今年16岁的小丽是社区康复人员申某的女儿,因丈夫去世,申某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女儿在未成年保护中心生活了一年多。申某解戒后,母女俩依靠低保维持生活,小丽的就学问题成为奢望。
贵州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派驻云岩区专地融合工作站驻派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对申某家进行入户走访,同时积极与省戒毒局对接公益助学事宜,多次联系学校、街道等多个部门,多方面全过程跟进。
针对小丽的心理问题,派驻组又结合戒毒所优质心理咨询师队伍,介入二级心理咨询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长期跟进疏导,同时对申某在执行社区康复期间做心理建设。
在云岩区委政法委、“专地融合”工作组、民政、妇联、派出所、街道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下,小丽终于圆了自己的读书梦。
“感谢你们让我女儿重新回到学校,为了女儿,我今后一定不会再碰毒品!”面对派驻民警,申某泣不成声。
专业力量入驻社区
2021年,省戒毒局在云岩区开展“专地融合”工作站试点工作,安排省女所3名戒毒民警组成驻派组,入驻毓秀路街道和大营路街道,与当地联合开展具体工作,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机制,建成“5+N”工作模式,即禁毒宣传教育、操守追踪评估、心理疏导、禁毒专干培训、面对面谈话五项常规工作以及N项延伸帮扶工作。
驻派组联合区禁毒办、街道办、派出所、学校等,利用重要节点不定期进学校、进街道、进重点场所开展禁毒宣传,不断提升全民抵御毒品的能力和参与禁毒斗争的意识,助力健康、安全、法治校园建设。
联合辖区派出所开展毛发检测和尿液检测工作,适时追踪,对辖区社康人员建立操守追踪档案。
针对驻地缺乏心理咨询师的实际,积极争取心理咨询师专业队伍定期进入驻地帮助工作,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结合戒毒工作专业做法,从法律知识、管理教育方法、沟通技巧、入户技巧等方面,常态化对社区禁毒专干(志愿者)进行培训,确保禁毒专干队伍稳定性、专业性。
以街道阳光驿站为载体,加入志愿者协会和家委会,定期对两社人员进行面对面谈话。填补辖区派出所心理访谈缺失,及时发现吸毒人员风险因素,有效防范化解复吸、肇事肇祸风险。
同时不断深化与地方政府各部门合作,在民政救助、医疗救助、就业助学、法律援助等方面对两社人员开展多元化帮扶。
与2021年相比,云岩区现有在册吸毒人员同比下降26.74%;戒断三年未复吸人员同比上升23.47%;吸毒人员复吸率从9.12%下降到2.71%,顺利实现预警整治摘帽。
提升禁毒戒毒质效
云岩区“专地融合”试点工作站只是全省“专地融合”工作的一个缩影。
省戒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以来,省戒毒局在与省禁毒办座谈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毒情较重的6个县(区、市)设立试点工作站开展社戒社康相关工作。
一年多来,聚焦禁毒专干队伍建设、毒品预防教育、社戒社康人员再社会化、操守追踪评估、走访摸排防控等5个方面开拓性开展工作,初步实现解戒人员操守保持率提升、人民群众对禁毒工作满意度提升、社区毒品治理能力提升,社戒社康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降低,顺利实现了重点整治地区、预警关注地区全部“摘帽”,确保了社戒社康人员“零违约”。
通过第三方操守保持调查评估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系统三年解戒离所人员平均操守保持率为88.07%。
在省委省政府统筹部署和省司法厅指导下,省戒毒局在6个试点工作站的基础上,加大对全省社戒社康工作支持力度,目前已在22个县(市、区)设25个“专地融合”工作站(点),选派52名民警驻站工作,实现全省9个市(州)“专地融合”站全覆盖,为提升当地社戒社康工作水平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岳端
实习记者 吴霞
编辑 严瓯
二审 李中迪
三审 干江东
-
1成本只有同类产品一半!首套国产急救转运型ECMO亮相
-
2人类重复数百万次的特定基因组序列重组,可能是一种普遍现象
-
3科学家用二苯乙烯合酶培育出保护植物的新方法
-
4科学家发现:FOXR2基因在身体大多数组织中通常处于关闭状态
-
5英国发现5.57亿年前刺胞动物化石,或为已知最古老亲戚之一
-
6研究发现:使用伴侣蛋白复合物,可更好地识别血液中的癌细胞
-
7研究发现:哺乳动物的温血性可能起源于2.33亿年前的晚三叠世
-
8荷兰生物技术公司从猪身上取出单个细胞,复制猪的肌肉和脂肪生长
-
9德国科学家首次使用DNA折叠法研制出新型纳米级马达
-
10再添“绿电”世界纪录 青海全域连续35天开展“绿电5周”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