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天天速读:8年修复9栋古建筑 ,他们在贵州古村落里“修乡愁”
发布日期: 2022-08-24 17:35:40 来源: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这个夏天,一群年轻人又出现在了安顺市七眼桥镇的云山屯里,他们身着统一的工作服、冒着烈日,在村里的老房子里画墨、丈杆、搬木。村民知道,这是贵州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又在开展新一期的古建筑修复传习。

    作为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开展8年以来,有来自中国、法国、英国、挪威、比利时、澳大利亚的257名志愿者在贵州进行了9处历史建筑的修复传习工作。


    【资料图】

    云山屯的古戏台

    作为保存最完好的屯堡文化村寨之一,云山屯是明代军屯、商屯遗存的实物见证和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大量的由石头和木头组成的屯门、碉楼、石墙等古建筑述说着明朝“调北征南”的历史,三合院、四合院、古戏台则见证了昔日的繁华。

    鼓角争鸣早已远去,随着云山屯居民因经商、务工等原因搬离,上千人居住的云山屯如今仅剩不到百人留守,空置的古民居也没能抵挡岁月的侵蚀。

    “古建筑是一方人的共同记忆,修复古建筑也是修复乡愁。”贵州城乡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发起人、建筑师越剑介绍。延续历史文脉,越剑把屯堡工作营的主题定为“明朝有个家”,秉承“身体力行带动公众参与,社会教育唤醒保护意识”的理念,以当地匠师带领国内外志愿者修复、展示传统建筑等形式,工作营希望唤起社会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关注。

    志愿者向乡村匠师学习木作技艺

    今年要修缮的“刘家院子”是一栋有着140余年历史的古民居。由于年久失修,老屋木制部分几乎已完全腐朽倾塌。记者来到现场时,志愿者们已在匠师的指导下将糟损屋架拆除,清理出可用的木料和石板。

    “老房子已经140年了,爷爷那辈修的。后来我们子女当兵的当兵、工作的工作,都离开了云山屯。”“刘家院子”的屋主、66岁的刘文元回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云山屯还很热闹,每周都有赶集。“我们一共十三四口人的大家族都住在一起,对老屋很有感情。”

    志愿者体验传习木作技艺

    每年清明回乡祭扫,看到老屋逐渐破败,刘文元心里很是惋惜。对他而言,这不仅是祖父手修建的老屋,更是承载家族记忆的寄托。因为赞同工作营的理念,刘文元通过村里的匠人牵线搭桥,主动将老屋提供给出来,作为开展遗产保护实践的场所。“我和工作营说好了,一定要保留老房子的石木结构,恢复云山屯明朝建筑的格式。”

    修复一栋古建筑往往比建新房子更难。“工作营的所有修缮工序必须使用传统技艺,一座老房子的修复工期大约需要半年。”越剑介绍,和之前已经修复完成的黄家院子、金家院子等3栋老屋一样,刘家院子也将采用传统“排扇式”木结构,石头地基和石墙将会被保留,拆下来的旧石板、旧木板会被重新利用。

    志愿者分享对刘家院子的修复方案

    经过多年的积累,屯堡工作营呈现出丰富的传习形态,在古建筑测绘、材料分拣、木作等研学中,志愿者亲身体验到传统技艺的魅力,而在经历了山路运输的困难,遗产修复程序的严格之后,志愿者也身体力行地感受到有效保护和社会意识提升的任重道远。“参加工作营后,再面对古建筑时,我终于可以从结构中读懂它的历史和美。”一名志愿者说。

    工作营结营仪式

    在年复一年的遗产保护实践中,“修房子”的技艺得以在当地的民间匠师、村民中被保留下来,传统工匠重新受到了尊重,而通过工作营举办的论坛、摄影展览、乡村音乐会等活动,当地人开始重新认识到老屋的遗产价值和乡村的魅力。云山屯深处,一些种子逐渐萌芽。

    工作营来到云山屯的第一年,村里有了第一家咖啡馆“老屋咖啡馆”。“起初是看到许多国外志愿者到我们这里来修老房子,想着至少能帮他们冲一杯咖啡。”云山屯村民、老屋咖啡馆老板翟勇波2014年前一直在外打工。与志愿者结识之后,他选择留下并租下一间老屋改造成咖啡馆。如今8年过去,他上小学5年级的儿子已经可以熟练地为客人手冲咖啡,老屋咖啡馆也成为云山屯标志性的风景。

    傍晚的老屋咖啡馆点亮了灯光

    8月15日,为期12天屯堡工作营落下帷幕,新的木制穿斗结构也近成型。“600年前,‘调北征南’让异乡的先民来到了这里,修起了屯堡,现在天南海北的志愿者在这里修复祖先的房子。”在结营仪式后的乡村音乐会上,越剑用一种诗意的表达总结了工作营与历史的连接。他告诉记者,接下来,刘家院子会继续在当地工匠的手中一点点被“复活”,待完成之后将会作为艺术空间焕发新的生机。

    结营当天,音乐人来到云山屯在星空下开起了音乐会

    “看到老屋的石墙,就想起了小时候。”翻看着工作营发来的照片,追踪着老房子修复的进度,刘文元盼望着,这个夏天过后,不光能为子孙后代留住“老祖宗的房子”,还能留下可以寻找和触摸的乡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庞博 周璇 刘义鹏

    编辑 韦依

    二审 刘娟

    三审 刘丹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