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下文简称《指南》)。
(资料图片)
按照新《指南》,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毫米汞柱)。这意味着,原本血压值处于130/80mmHg~140/90mmHg区间的人群将从“正常高血压高值”人群被转入高血压人群。
消息一出,引起各大网友市民的关注。许多人表示,一觉醒来,自己突然变成“高血压患者”了。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截图
90后小伙“被动”回到高血压患者行列
“我现在都不看体检报告了。”90后小米(化名)今年32岁,在经历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重回高血压人群行列后,他告诉记者,“看了报告后也不能松口气,年纪轻轻的我却要过着清淡少盐、戒烟限酒的生活,怎么敢放松呢!”
原来,小米在翻看近期的体检报告单后,他傻眼了。
报告单显示,他体检时的血压检测值为135/78mmHg。按照此前国内采用的高血压诊断标准(140/90mmHg),这一结果尚在体检单备注的参考区间内,属于“正常高血压高值”。但若按照实施后的新《指南》,随着新诊断标准的下调,他又被划为高血压患者。
三年前,小米曾在单位员工体检中被检出高血压(收缩压约145mmHg)、高尿酸。当时,因为经常工作加班、饮食作息不规律、陪客户喝酒而身体不适。对于高血压的结果,体检报告单建议“减少饮酒,避免熬夜,调整饮食习惯,少吃糖油混合物”。
小米非常抗拒他认为的这种“中老年疾病”的降临,出于对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等并发症的恐惧,他不得不积极地调整饮食、加强运动,最终在一年后的体检报告单中成功“减压”。
而根据近日新《指南》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小米“被动”回到高血压患者行列,他说他很难接受。
小米的体检报告单
事实上,年轻人患上高血压并不是个例。家住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的小张(化名)今年34岁,患有高血压两年了,从事销售工作的他业务繁忙,虽然按照医嘱吃多种降压药,但平时由于很少监测,偶尔测一次血压,都有140/90mmHg左右,由于自觉控制良好,他并没有重视。
前一阵,他突然感觉头晕乏力前往医院就诊,血压测下来高达201/128mmHg,而后续检查发现,小张的肾功能下降明显,出现大量蛋白尿,还有高血压心脏病。
记者了解得知,小张的工作难免需要应酬喝酒,明知自己有血压高,“但有时候实在推脱不了”小张说,“喝酒、不规律的饮食作息,无法避免。”
“高血压并不是只要吃药就行了,就算身体没有其他不适,也要经常监测血压,并定期到医院复诊。高血压患者服药后应该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如果血压长期不达标,容易引起心、脑、肾等器官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当医生告知小张他的病情和高血压的危害后,原以为坚持吃降压药就没事的小张才真正地认识到要引起重视,“不敢再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了。”
高血压“盯”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高血压病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据2022年卫生部门统计,我国高血压人数已达到2.45亿。18岁以上患高血压的居民占27.9%,这个数字表明,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3个高血压患者。
记者了解到,血压正常值是:90mmHg<收缩压<140mmHg;60mmHg<舒张压<90mmHg。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mmHg,那么就是高血压。
高血压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一般5~10年后就会造成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出现冠心病、心梗、脑出血、脑血栓、肾衰等疾病。
像小米和小张一样自认为年纪轻,不重视血压的人不在少数。由于高血压没有得到合理控制,高血压导致的各种心血管疾病还处在上升阶段或维持在较高水平。而秋冬季节,正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复发和加重的高峰时期。
为什么高血压会“盯”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呢?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患者的“专利”。其实不然,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贵州各大医院的心内科、高血压科接诊的年轻患者越来越多,且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医生认为,首先,高血压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父母患高血压,子女患此病的风险高。其次,超重及肥胖、运动量少,营养过剩,得不到有效的消耗,体内脂肪组织增加,动脉硬化风险明显增加。
不良饮食习惯,经常吃快餐、油炸类等食物,长期高盐、高糖、高脂肪饮食,易导致水钠潴留,使循环血量增加,血压升高。
加上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精神过于紧张,会导致大脑皮质兴奋,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小动脉收缩增强而致血压增高。
年轻人的不良生活方式,高强度的工作,不健康不规律饮食,熬夜通宵,酗酒抽烟,于是,把自己的身体给“拼坏了”。
进入冬季,切勿把高血压病当“感冒”
目前进入冬季,气温的明显下降会使得人体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强变大,大多数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都会出现相应病症。但现在大多数人因为有着“感冒”“着凉”的固有认知,对此类病症会麻痹大意,这不但出现在患者身上,也会出现在一些医务人员,尤其是在基层医务人员身上。
医生提醒,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与人的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只要调整生活方式,就能有效降低患病的风险。“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十六字诀”。
另外,此季节,各地高血压患者应进一步保持饮食少油少盐。在保暖的前提下,增加一些小幅运动。同时应与医生沟通,视情况加大降压药药量,以保持血压的平稳及相关症状的减轻。
居民们也可以根据症状和天气的时间对应,自查是否有高血压相关疾病隐患,以便及时就医,及早发现、控制病情。
而各级医务人员,特别是家庭签约医生、管床医生等,在此时节也要格外注意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作出判断、治疗,对前来就诊的疑似“感冒”“着凉”的患者仔细分析判断是否有相关风险;同时做好宣教工作,让患者知悉有任何不适都应及时交流。
“年轻人需要更严格的自律与控制,我不但要管住我的嘴,管理好我的血压,争取不再做个‘高血压人’。”小张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琴
编辑王帅
二审杨韬
三审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