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龙国洪的现代式贵山之音:环球报资讯
发布日期: 2022-12-21 15:48:43 来源: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什么样的声音才能代表贵州?是情意绵绵的苗岭歌声,旋律古朴流畅的八音坐唱,还是翁脆敦厚的铜鼓之乐。对于这方民族音乐丰富多彩的水土该如何呈现在世人面前,贵州省花灯剧院副院长、贵州省民族乐团副团长、首席指挥龙国洪有他独到的见解。


    【资料图】

    一个民乐指挥家的自我修炼

    12月初,2022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展演剧目陆续开演,由龙国洪指挥的民族管弦乐《大山的节日》演出临近,贵阳市观山湖区会展城8号展馆的贵州省花灯剧院排练室内一片忙碌,参加这场演出的文艺工作者们正在抓紧排练,从练功房门缝里溜出来的音符悦耳动听。

    龙国洪在演出中

    作为这场演出的指挥,龙国洪却“躲”进乐器房看他的老伙伴——从乡下民间艺人手里收集来的乐器。兴致来了,他便随便摸起一把,撩拨几下。

    或许是因为生在尚歌爱舞的民族地区,龙国洪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狂热。

    1980年,龙国洪出生在大田彝族苗族布依族乡的一个小山村。16岁,他鼓起勇气考进织金县师范学校音乐班,开始系统学习音乐,靠着超出常人的努力和音乐悟性,成绩优异的龙国洪被学校保送到贵州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

    与民乐之间的联系由此生发。

    龙国洪入校后学习声乐,2年后,他将专业转为器乐——竹笛。这源于他恩师杨明川的影响,此时的民乐式微,杨明川坚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承贵州民乐”这一准则。于是他决定放弃喜爱的声乐,转向了“人少”却更需要坚守的民乐。

    大学毕业后,龙国洪怀揣着音乐梦和理想,选择走上舞台。2000年,龙国洪成为省花灯剧院的一名演奏员。

    尽管因为热爱选择了舞台,但事与愿违。入职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除了专业训练,几乎没有参加过演出,即便有,也只是做兼职“跑场子”。细心的龙国洪发现,演奏员的实力并不能通过大型演奏释放出来。

    时年,恰逢中央音乐学院在贵阳举办作曲和音乐理论培训班,一个星期的授课让龙国洪茅塞顿开,从此他对音乐理论和指挥的学习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他又有了一次转专业的想法。2009年,龙国洪到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进修乐队指挥,学习期间,他只要有时间就会溜到与民乐有关的课堂蹭课,甚至作曲课、西洋指挥课他都学。这种“偷学”带来的广泛涉猎,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凭着对音乐的执着和悟性,龙国洪的专业能力迅速提升。毕业后,他成为贵州省花灯剧团、贵州省民族乐团的指挥。

    短短一年的学习,龙国洪在当年“多彩贵州”小品大赛中凭借《上任》的出色指挥,一举夺得职业组金黔奖。

    “学习是打开视野的最好方法,只有视野打开了,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龙国洪在随后的几年间,先后前往香港中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专业院团学习指挥,视野也逐渐变得更开阔。

    此后,龙国洪的指挥之路势如破竹,由他指挥的作品先后获得文华剧目奖、中国戏剧奖、朱瑾花奖、多彩贵州金黔奖等大奖,个人获得加拿大国际音乐节一等奖、全国指挥金奖等奖项,并先后担任贵州新年民族音乐会、新年戏曲晚会、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2022魅力坦桑尼亚·多彩贵州新年音乐会等演出指挥。

    踏遍山水为寻“贵”之音

    “贵州民族音乐是那样的独特,让我为之痴迷。”伴随龙国洪成长的不仅是指挥技艺,还有对贵州民族音乐的情感。

    随着时间的流动,龙国洪意识到,在世界舞台上,贵州民乐几乎没有什么声音,更不要说占有一席之地了。于是,“寻找贵州的民族音乐,创作属于贵州的民乐作品”成了他给自己立下的目标。

    2003年,一次偶然机会,龙国洪在电视上看到一位云南老师收集民间乐器的新闻很受启发。他想,如果要寻找贵州民乐声音之美,就要走进贵州的崇山峻岭,了解各民族的民乐构成,才能真正创作出属于贵州的声音。

    从那时起,龙国洪一头扎进民乐典籍中,他希望从中找到贵州民乐的发展脉络,为自己下一步搜寻贵州民族民间乐器做准备。

    2004年,贞丰县举办“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恰巧龙国洪在书上看到名为“勒尤”的乐器,这件乐器像唢呐一样吹奏,用蝉儿在油中浸泡后做虫哨,发出蝉虫悠悠的歌声,他立即被勒尤的制作所吸引,便充满兴奋地去到贞丰,收藏了自己的第一件乐器。

    龙国洪的寻音之旅就此开始,从黔东南到毕节,从黔西到黔南,从遵义到铜仁……听过瓢琴,谈过牛腿琴,吹过侗笛、木叶和芦笙,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把贵州的山山水水跑遍,收罗了200多件“土乐器”。

    “贵州民间乐器形态万千,音色各异,如何才能将它们更好地呈现在大众面前?”看到越来越多的乐器堆满房间,龙国洪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改良。

    龙国洪将由牛腿琴改良而来的瓢琴改名为“贵琴”

    龙国洪认为,原生态的乐器一旦脱离本土文化,走上舞台表演的表现力会大打折扣。只有对其进行适当改良,让它在保证乐器特色的同时,更适合舞台演出,适合交响表达,被外界接受。

    2013年赴意大利演出期间,龙国洪和乐队带了一批微改良的乐器,尽管只是做了初步的音准校准和简单的设计,但演出结果大喜过望,他们在意大利连续4天演出6场,场场爆满,外国观众不仅被侗琵琶、芦笙等“新奇”的乐器所吸引,还能在演奏中感受到音乐表达的情绪。甚至有一位意大利老先生跟着他们跑遍4个城市观看演出。

    “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龙国洪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原来自己司空见惯的乐器对别人来说是那么有吸引力,这也让他认识到贵州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价值。

    回来以后,龙国洪开始从声学性能等角度出发,加大乐器的收集和研制力度。从开模制型到定音打弦,从雕花上漆到打磨校准,他都亲力亲为。

    就这样,他开始带动剧院同事参与到乐队的改良中来,被改良的乐器也越来越多。

    2014年到2015年,他们改良的侗琵琶、瓢琴获得国家两项发明专利。2016年,龙国洪带着设计好的瓢琴等多种乐器找到天津乐器生产厂,制作一批改良的演出乐器。

    关于改良乐器,龙国洪有自己的小心思,他认为全国各地的民族乐团都有自己的符号,比如新疆的热瓦甫、内蒙古的马头琴等,贵州民族民间音乐也应该有自己标志性的乐器。因此,龙国洪将由牛腿琴改良而来的瓢琴改名为“贵琴”,并配以龙头和纹饰。

    打造跨界融合的“贵音盛宴”

    龙国洪谈到贵州民族音乐,显得格外兴奋。对他来说,这种热爱不仅来自他对乐器的改良,还有他将这些贵州声音搬上舞台之后获得的认可。

    如今,这些乐器频繁出现在各大音乐会现场。1月31日,由龙国洪指挥的2022魅力坦桑尼亚·多彩贵州新年民族音乐会圆满落幕,这场代表贵州声音的音乐会涵盖了多个民族的音乐元素,展示了多彩贵州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吸引了100多万海内外观众于线上观看。

    这场音乐会,龙国洪将贵州民族音乐与管弦乐相融,通过改良后的民族民间乐器表演,把贵州民族音乐推向新高度。

    在此之前,龙国洪还有一次极为大胆的尝试。2014年,龙国洪将行走贵州的积累创作成一篇名为《高原》的民族管弦乐,试图将自己收集的乐器和音乐元素融汇成篇。

    凭借该乐章,2016年,龙国洪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培训资助项目。于是,他有了一个更为前卫的想法,他要把《高原》扩充为一场规模宏大的音乐会。

    在原作基础上,龙国洪进行多维艺术构思,首创了“交互式民族音画”这一艺术形式。这部音乐作品全部取材于贵州民间音乐曲调,演奏乐器更是强调贵州特色,80%以上的乐器是贵州民间乐器或民间改良乐器,其中拉弦和弹弦乐器均为乐团自行研发并获得专利的乐器。

    视觉上,音乐会选取多位著名画家和工艺美术师的作品加入音乐会中,使音乐与美术的结合更贴切;观众席上,大家通过微信小程序在互动板块中与演奏家们“交互”,将小程序中的流水、鸟鸣、蝉叫释放出来,刹那间,一个生动鲜活的贵州展现在观众面前。

    2018年,《高原·听见贵州》在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暨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舞台剧展演的舞台上精彩上演,大受观众认可。同年,这台跨界融合的交互式民族音画作品在济南登上首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的舞台,并得到国内专家学者好评。

    “民族音乐不能只停留在自我表达。”龙国洪认为,贵州民族音乐是承载了自我审美、思维以及表达方式的一种文化,做好自身的文化表达,是作为贵州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文化表达不是抗衡而是共融,创作《高原·听见贵州》更像是一次“让民族音乐呈现雅俗共赏”的一次大胆尝试。今年,他又带来一台民族管弦乐《大山的节日》站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的舞台,向观众展示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音乐。龙国洪说,他的寻音之旅一旦开启就不会间断,也将一直在路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编辑 胡佳易

    二审 黄盈莹

    三审 黄浩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