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全球今日报丨孔学堂溪山书会第三十七期:实践与超越里的阳明学
发布日期: 2023-04-11 15:39:16 来源:
  • 来源:孔学堂
  • “溪山之间, 一期一会;以书会友, 呼朋引类。”4月9日,贵阳孔学堂联合孔学堂书局、也闲书局举办第三十七期溪山书会。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丁为祥先生携《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增订版)》一书与书友会面,并与龚晓康、赵平略、张发贤、邓国元等一众专家学者,畅谈本书出版的背后故事、研究阳明心学的心得感悟。分享会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周之江主持。

    《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是丁为祥先生首部著述,于1994年首次出版。全书从不同面向揭示了阳明心学的本真面目:上篇《王阳明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从王阳明坎坷沉浮的人生境遇展示其学说的历史成因和发展指向;中篇《王阳明哲学的结构与特征》,从阳明身心之学的角度分析其学说体系,并通过对其学说体系的解析来反观阳明的人生;下篇则揭示了“人生境界”是王阳明一生实践与学说体系的终极指向。

    在“结论”章节,作者走出阳明哲学体系,对王阳明及其学术进行了总体的反观。《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增订版)》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扩充,新收录作者最新的阳明学研究成果,由此组成续篇《阳明哲学之“点”式再咀嚼》。增订版收入贵州省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项目《阳明文库》,2022年由孔学堂书局出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进路:阳明学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哲学

    在周之江先生的介绍中,丁为祥教授是国内最早的一批阳明学研究者,当时,阳明学远不是现在的“显学”,可见丁先生的真诚,绝不是跟风。

    阳明学得以成为丁为祥先生第一个解剖的儒家哲学个案,这与他所面对的时代症候及个人困顿有关。1974年高中毕业后,他先是当了一年的民办教师,接着当了一年的生产队队长。在乡下的亲身经历,他陷入一个现实的困境中:知识对道德并不起决定性作用,道德需从其他途径寻找根源。而在此之前,他一向秉持“知识多的人,德行也相应高尚”素朴认知,从小在父亲“天地良知,国法人情”的教导中长大。

    他的心中急切地寻找着出路,向往着“有一个人格的榜样,有一个精神的支撑”。

    这些成为丁为祥先生昔日介入、研究、书写王阳明乃至今日观照王阳明的起因。

    于是丁为祥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上大学时,刚接触到王阳明,一下子便进去了,“阳明的一生,就是在实践当中处理一个接一个艰难的现实问题。他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就是我所经历的精神危机;他的所思所想,就是我的所思所想。”

    研究生阶段,丁为祥先生更是买来十四册《阳明先生年谱》及万有文库版《王文成公全书》,将书一字摊开,用编年的方法还原阳明的人生、思想轨迹,用心体贴阳明其人其学,“知识和德行不相应的旧问题,找到了新出路:德行的确立,需从做人的精神出发。”

    由此,丁为祥先生确定将王阳明立为他的人格榜样和精神支撑。他打了一个比喻:就像阳明弹一首曲子,和自己心中的曲子有一种生命情调的吸引、共鸣,由此生发出一种自我实现的动力。他甚至说了这样一句话:“李(白)杜(甫)是大诗人,韩(愈)柳(宗元)是大文人,但如果让我一辈子成为一个诗人、成为一个文人,我觉得对不起我这一生。王阳明是我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我的精神能够堂堂正正地站起来,能够支撑我所面对的人生困境。”

    基于此,在丁为祥先生眼中,人生实践是阳明哲学形成发展的动因,更是阳明哲学的特质所在;他始终坚持,“阳明哲学是一种做人精神的哲学——一种有关是、非、善、恶的精神结构,而不是理论推演的哲学。”

    也正因此,他与当时学界“王阳明的认识论到底是唯物论的反映论,还是唯心论的先验论”的研究进路不同,而是按照自己的生命体悟,确定了研究王阳明的进路:阳明学是一种真正的人生哲学——这是一种人生境界而非理论思辨。

    于是有了《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一书。该书原名《修持与超越》,从中可见作者对阳明“事上磨、心上修、尘中炼”及至“人人皆可为圣人”的人生实践的理解。书于1993年正月初七开始动笔,“有如一腔热血憋在心头,独自面对整个世界。”每写出一个章节,便在家中大声诵读,感受行文语气和节奏的高低起伏;书稿最终面世,“有如偿还了一份夙债”。

    “后世学人能将自身的生命体悟,与阳明先生隔着时空相呼、相应,这似乎也是学人与阳明共同的不同之处,”周之江为形容丁为祥先生其人其学与阳明先生其人其学的内在关联,引用了引用刘熙载《艺概》中的一句话:“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很是恰当。

    探析:一以贯之融入阳明学的实践性

    “丁老师是用生命来了解和书写王阳明的,很好地把握了阳明学的实践性。”分享会上,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院长赵平略教授说,实践性是阳明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阳明十二岁时便问老师“人生第一等事”的问题,老师说是“读书中举”,阳明则说是“读书做圣人”;十七八岁时向娄凉请教,娄凉说:“圣人必可学而至。”二十一岁时“格竹”,最终大病一场,于是怀疑普通人成圣的可能性,一度转向学佛、学道;二十七岁时读到了朱熹的“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反思此前的急躁,但始终无法将“物理”和“人心”糅合起来;直至“龙场悟道”,“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从而提出了“心即理”。

    “阳明的哲学实质上是为了解决他自己想做圣人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实践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做什么?圣人的标准是什么?”赵平略教授说,“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提出,也正是王阳明在人生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结果。

    同时,赵教授也就“化解实践理性的缺陷”以及“阳明上书的语气”等问题展开了探讨。

    贵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龚晓康用“人是阳明学研究的老人,书则充满了温情、智慧、时代意义”的句子,评价丁为祥先生其人其书——

    “一是充满温情。和其他著作不同,该书不是从理论思辨的角度进入,而是用生命的体贴写成的。比如在龙场悟道前,处境艰难的王阳明尚能放下个人得失荣辱,但对生死却不能放下。龙场悟道,解决的是每个人都得面对的生死问题;‘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引导每个人去寻找本心;”

    “二是充满智慧。现在的话语模式,和成书时的九十年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本书读来仍不过时,一大原因是找到了阳明学的独特价值。即阳明在提出‘万物一体’论时用到的‘真我’概念。常人是生活在‘小我’之中,因此纠缠于是非、得失、名利而无法获得‘真我’。但阳明指出,即便‘小我’也有‘真我’的本心、本心,只要不断地修持,便能唤醒为‘小我’所遮蔽的‘真我’,实现超越;”

    “三是充满时代意义,即对知识与道德不相应的现实关怀。阳明并不放弃知识,而是即知识而超越知识,既不落入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又不落入以知识为主的知性主义,体现了一种中道观。”

    作为丁为祥先生的弟子,贵州大学哲学学院邓国元教授回顾了恩师的知遇之恩,讲述了学习恩师著述的心得体会。他认为,丁老师自觉地将“阳明哲学是一种人生实践之学”一以贯之地融入整个研究之中,并以此对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理论进行了全面解析。“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该书是最能体贴阳明的哲学著作;从整个阳明心学的叙事角度,该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他说。

    “屯堡文化和阳明文化是贵州本土两大汉文化资源,其中阳明文化更是得到了地方集体意志的助推,于是有了面向全国出版界、学术界的本土文化品牌《阳明文库》,”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副总编辑张发贤从出版方的角度,阐述了丁为祥先生《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增订版)》列入《阳明文库》的出版经过及价值。

    现场金句

    分享会上,不论是面对台上的嘉宾的探析,还是面对台下众多青年学子的提问,丁为祥教授的回复都充满了真意与新意,有现场金句为证——

    1. 我母亲一生不识字,一生饱经磨难。她常用一句话来宽慰我以及自我宽慰:“太阳底下,每棵小草都有一颗露珠养着。”这句话里,和我对良知的理解相通:在良知面前,圣愚都是平等的。“良知只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所同。”每一颗心灵都是一棵小草,每一棵小草都有一颗露珠养着。

    2. 阳明心学及儒家心性之学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为每一个个体提供了平等的机会。故而子思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每个人提供绝地反击的机会。

    3. 不能把蛇蜕下来的“蛇皮”当作蛇,一定要捕捉到游动着的“蛇”本身。这需要人在现实中经历各种艰难困苦,与其共舞,知道每一声叹息、每一个心里忧患——这就是理解阳明心学甚至理解儒家心性之学的不二法门。

    作者名片

    丁为祥,陕西西安人,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关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暨中华朱子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长期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熊十力学术思想评传》《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学术性格与思想谱系——朱子哲学视野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的发生学考察》《实践与超越——王阳明哲学的诠释、解析与评价》等著作,发表论文180余篇。

    来源 孔学堂

    编辑王帅

    二审刘娟

    三审刘丹

    关键词: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