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春天的茶讯|剑河:钻研“茶”学问 谱出致富经
发布日期: 2023-04-20 10:30:53 来源: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雨生百谷,春去夏来。水汽丰盈的谷雨时节是白茶迎来“二春”的时候。


    (资料图)

    沿着黔东南州剑河县太拥镇蜿蜒的山路驱车向上,海拔也从700米逐渐爬升到了1000米,薄雾笼罩在山间,一座位于山顶之上的白茶基地伴随着茶香映入眼帘。

    翁王白茶基地采茶现场

    “采茶要用指头的巧劲去掐,不然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在太拥镇翁王村白茶基地内,基地负责人唐洪清详细指导着现场采茶工人采摘“二春茶”的每一个细节。

    唐洪清说,白茶从茶青到成品,要经历晾晒、杀青、烘干、提香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是满满的学问,但就是对这些学问的钻研让他走到了今天。

    翁王村白茶致富带头人唐洪清

    2014年,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唐洪清选择前往浙江安吉闯荡打拼。起初对于白茶没有半点了解的他,在看到白茶产业在安吉如火如荼的发展景象时,对白茶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

    经过3年的学习和积累,2017年,唐洪清带着自己的5万元积蓄与自己积累的“茶”学问回到了太拥老家翁王村,希望在此打下一片天地。

    白茶浸泡后清香扑鼻

    但事物的发展往往并非一帆风顺。

    对于从未接触过白茶的翁王村民们来说,“白茶”可以说是他们的“知识盲区”。“别说种茶了,喝茶的都没几个。”一些村民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种茶又不能填饱肚子,销路也不知道在哪里,根本就赚不到钱,也让种茶所需流转的土地成了问题。

    好在脑中的“知识”给予了他充足的信心。说一百遍不如做一遍。唐洪清在自家土地上种植了20亩黄金芽茶叶,并于次年采摘实现2万元的销售收入,一下子点燃了村民们对于白茶产业的热情。

    基地内认真采摘的采茶工人

    随着唐洪清的茶园逐渐从20亩发展到133亩,越来越多的村民找到唐洪清,想要学习茶知识,发展茶产业,杨再潮便是其中之一。

    2019年,杨再潮在唐洪清的支持下,前往浙江安吉学习炒茶技艺。第一次接触到炒茶工艺时,杨再潮不断感慨制茶的神奇。

    “你就看着炒茶师傅用手炒那个茶叶,那个炒锅像不烫一样,一点点被炒得又香又干的。”杨再潮说,但后来自己上手才发现,其实稍微不小心就会把茶叶弄糊,并且容易烫伤手。

    杨再潮认真炒制茶叶

    那一次的学习,也令他深深喜欢上了炒茶这门手艺。

    在返回翁王村后,他积极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投入到了基地的炒茶工作中,于2020年种植起了40亩的白茶,并带动起身边的亲戚也加入其中。

    “茶这种产业,是学无止境的。永远都是在摸索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更多新的知识和技巧。”杨再潮表示,在自己学习的同时,他也会积极地指导村中村民进行种茶、采茶、炒茶等相关工作,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分享,让更多的村民能通过白茶产业受益。

    如今,翁王村白茶产业已发展600余亩的规模,唐洪清、杨再潮在内的众多翁王村村民还利用对白茶的求知欲不断学习、发展、创新着该村的白茶产业,一步步将白茶打造为该村的特色品牌。

    “今年我自己种的白茶都供不应求,远销浙江、江苏等地,预计年产值在60万元左右,今年冬季我还要继续扩大500亩的种植规模,带动更多老百姓务工增收。”唐洪清说。

    随着翁王村点燃了白茶的“火种”,近年来,剑河县太拥镇持续巩固提升白茶产业,将产业推广至多个村落,充分发挥党员致富能人带动作用,在巩固发展好产业基地基础上,提升品牌品质打造,增加产品附加值。

    截至2022年,通过完善产品相关认证和包装提升,已实现白茶基地产茶18000斤(茶青),产值达150余万元,年内发放务工工资达60余万元的目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欧阳章杰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何涛

    三审 田旻佳

    关键词: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