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干货 消费 评论 学院 滚动
风投 科技 创业 业内 要闻
环球微动态丨黔东南镇远:落针成画兴产业 绣娘兴村正当时
发布日期: 2023-05-17 14:40:37 来源: 来源:当代先锋网

乘着初夏的凉风,走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报京乡报京村的街道上,只见鼓楼旁的侗绣坊里十几名绣娘一边唱侗歌一边刺绣,几名游客围着绣娘们拍照“打卡”。

“以前刺绣主要是为了装饰和技艺传承,现在已成为全村妇女增收的主要产业。”侗绣坊负责人邰木香说,民族文化要传承好,更要发展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邰木香一直致力于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兴村富民的产业发展优势,形成效益,带领乡亲们一起增收。报京侗绣产业,还得从邰木香的创业故事说起。

邰木香是报京侗绣的传承人之一,九岁开始学习侗绣,十二岁便能独立绣出作品。1986年,一位外国友人到报京游玩时花了60元人民币,从邰木香手中购买了一幅刺绣,这让她萌发了发展刺绣产业的梦想。

“那个年代60元钱可值钱了,比乡里的教师月工资还高很多,当时都把我高兴坏了。”回忆起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邰木香至今依旧难掩喜悦。

要改变过去男耕女织的传统观念,把刺绣技艺转型为振兴乡村的产业,谈何容易。

从第一桶金到第二桶金、第三桶金,她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父母难理解,亲戚朋友不支持,寨邻老少更觉得是做白日梦。但她不放弃,只身到珠海提升刺绣技艺,2009年至2013年间,她自己在家接订单,一个月至少有1000元收入。

2014年7月,邰木香拿出自己所有积蓄,创建了报京余珍民族工艺品风情园,吸纳了50多名侗族姑娘发展刺绣产业。同时,还分期分批举办刺绣技艺培训班。如今,她不仅在自己的作坊里办刺绣培训班,还把刺绣培训延伸到了易地搬迁社区,帮助有需要的群众学习一技之长,拓宽就业渠道。

“农忙的时候,利用下雨天和晚上的时间绣,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等到冬天来了,天天绣,一个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呢。”绣娘朱兰计说。

“现在,报京的传承基地天天都有人在学,而在易地搬迁小区,则根据群众意愿不定期开展培训,每期50人左右。”邰木香说。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是邰木香的创业之道。她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融合,进一步丰富了刺绣产品的魅力。一幅精美作品要经过作模、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和绣花等十几道工序。其作品主要有围腰、绣花鞋、头巾、花边、枕巾、包包等,凝聚着侗家姑娘们的美学智慧。

“我们的刺绣可跟市面上的绣花不一样,除了针线技法不一样外,每一幅刺绣图案都有着不同的寓意。”邰木香一边说,一边拿起一张丝巾半成品,“比如绣这朵大红花,寓意是花开富贵,希望生活红红火火,大富大贵。”

从装饰到时尚,从技艺传承到“指尖经济”,邰木香已从一名绣娘变成了当地有名的刺绣人才,入选了镇远县乡土人才库。2019年8月荣获“圆梦锦绣·巧手脱贫”第五届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技能暨创新产品大赛技能赛刺绣类优秀奖。

侗绣坊负责人邰木香(中)和绣娘们正在绣制

除了技艺培训和赶制订单,邰木香还常常到省内外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和学习,在报京乡对口帮扶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探寻实现侗族刺绣与市场接轨的方法和路径,把指尖刺绣转化为广大绣娘们的“指尖财富”。

“这些年,各级政府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和非遗产业越来越重视,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现如今,我们全乡绣娘已经超过1300人,有4人成为刺绣非遗文化传承人才。我对报京侗族刺绣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了!”说起侗族刺绣的发展前景,邰木香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祖嘉

编辑 杨羽

二审 刘诗雅

三审 闵捷

关键词: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荐
资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