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峦比肩接踵,山谷深切如网。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虽造成了“地无三尺平”的客观现实,但其蕴含的地学资源,却为山水旅游提供了诸多可能。近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的一个信息显示,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组织申报的“奇峰化石抱清辉—贵州兴义三叠纪地质遗迹深时之旅”,跻身全国第二批精品地学研学路线之列,我省地学旅游再添“国字号”。
实现地学资源的方向转化,是一道重大的发展课题。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组织向中国地质学会申报“奇峰化石抱清辉—贵州兴义三叠纪地质遗迹深时之旅”之所以成功,一个关键在于高校的专业发力。
地学研学路线“奇峰化石抱清辉—贵州兴义三叠纪地质遗迹深时之旅”,是贵州理工学院研究的一个成果。该院依托资源勘查工程教研室,在贵州兴义地区开展科研和野外实践,侧重于青少年地学科普研学路线的设计和推动。野外地质现象观察及动手实践岩矿鉴定方法,兴义地质公园博物馆和兴义贵州龙化石观察,古生物化石标本采集、古生物化石模型制作等方式,为参与活动的学生提供理解各类趣味性地学知识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地质学兴趣和潜能,培养青少年认识全球古气候与古生态协同,产生珍爱和保护地球的意识。
(资料图)
万峰林堪称锥峰岩溶地貌博物馆。张德厚 摄
于2004年成立的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立足资源禀赋,以保护喀斯特锥峰岩溶地貌景观和贵州龙动物群古生物化石遗迹为核心,深入挖掘以三叠纪地质遗迹——古生物群生存环境和演化关系为重点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以政府主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发挥活力,新闻媒体宣传引导,公众为主体的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工作模式,发挥地学优势助力研学旅游,有效促进地质遗迹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
看似精深的地学,在科普的作用下催化地学研学兴起。2021年,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8700人,其中游学7000余人,模型体验1500余人。近年来,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及博物馆分别获得国土资源部授予的全国科普基地以及“贵州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贵州省自然资源教育基地”等称号。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立足资源禀赋。 刘尚 摄
绥阳县十二背后旅游区与高校和地质科研部门合作,将着力点放在“科普研学”之上,2018年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也是遵义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景区依托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首个旅游地学文化村落及诗歌文化和非遗传承等资源,为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研学实践目标,打造了地质科普、自然教育、探险运动、诗歌非遗等四大体系共21个实践教育课程。
绥阳十二背后景区依托地学资源着力打造研学课程。 十二背后景区供图
贵州旅游地学研究院院长陈明华说,目前我省已在平塘、贵安新区建立两处“地学研学旅行基地”,这是把地学科普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性旅游模式,旨在提高国民的自然科学素质,服务地方旅游行业,推进全国中小学生科普工作。下一步,将把地学研学打造成为贵州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
相关链接
(之一)天眼聚焦 | 地学资源呈现地质变迁
(之二)天眼聚焦 | 着力将资源变为生产力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视觉/实习生 付裕欣
编辑/陈江南
二审/赵相康
三审/李缨